白河:破解搬遷社區治理難題 推行“居住簿”制度 創新社區“網格化”管理

     近年來,陜西省安康市白河縣圍繞搬遷社區戶籍管理進行試點,創新推行“居住簿”制度,同時以“黨建+”社會治理“真人網”為核心內容,創新推進搬遷社區網格化管理工作,在全縣集中開展以“集中安置、產業發展、搬新拆舊、新風塑造、社區管理、黨建引領”為主要內容的“六大融入提升行動”,統籌推進以人為本的搬遷工作,切實加強移民搬遷后續管理服務。

一、創新推行“居住簿”制度,推動人口管理服務升級。

據統計,全縣因移民搬遷、自然流動等原因造成人戶分離(戶籍與住址不在同地址)的戶數高達3萬多戶11萬人,其中跨村、跨鎮搬遷群眾1.8萬戶6.3萬人。為了既要保障好搬遷群眾的權益,又利于公安部門戶籍管理工作,我們在原居民“戶口本”的基礎上,創新推行“居住簿”制度,變“以戶籍地管人”為“以住地管人”,推行“戶口本”與“居住簿”雙線運行機制,夯實基層治理基礎。
一是單獨建立搬遷人口“大數據”信息系統。由社區公安民警、鎮村干部、社區工作人員參與,全面摸清近10年來各類搬遷群眾人口和流向底數,動態采集搬遷人口戶籍信息。遷出(入)地鎮政府、公安派出所、村(社區)分別建立人口流向臺賬,建立搬遷群眾基礎信息數據庫,實現人戶分離數據的規范采集與規范存儲??h公安部門按照“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協作聯動、共同治理”的原則,投入60萬元,在“原公安戶籍信息管理系統”與“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和實有單位)基礎信息系統上,開發出“白河縣移民搬遷信息管理系統”,系統預留政法、醫保、社保、民政、農林、教育等行業查驗接口,實現縣內人口信息共建共享、閉環運行、無縫對接。
二是實行“戶口本”與“居住簿”雙線并行。根據搬遷群眾搬向不同的地方進行分類施策,對原居住與現住地在同一村(社區)的,只進行住址變更。對跨村(社區)、跨鎮、搬出縣外的,且未辦理戶籍遷移的群眾,鼓勵其自愿遷移戶籍。對暫不愿遷移戶籍的,按照“查人知房、查房知人”的要求,實行“居住簿”管理?!熬幼〔尽庇煽h公安局結合原居民“戶口本”制作發放,除載明原籍與住址信息外,還增加“黨建+”社會綜合治理“真人網”網格化管理信息,為社區治理提供基礎信息支撐?!熬幼〔尽痹谌h范圍內與居民戶口本具有同等效力,保障搬遷群眾無論在原籍及住地都能享受到相應的集體經濟成員權益保障。
三是劃分有充分保障的“兩地”共管權益。土地是農民的命根,為讓搬遷群眾原來的各項權益不受影響,按照“原籍管理地和林、社區服務房和人”的思路,劃分并明確兩地的管理服務職責。在搬遷群眾的“居住簿”上載明,遷出地負責確保搬遷群眾原有承包地(耕地、林地等)依法享有的承包權益不變,集體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政策權益不變。安置地(社區)負責做好搬遷群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養老保險、農村低保、特困人員救助供養等保障服務工作。特別還明確在安置區居住1年以上的搬遷群眾,原則上參加安置地村(居)民委員會選舉,讓搬遷群眾吃下遷出地和遷入地權益雙保障的“定心丸”。這一做法,在國家現行戶籍管理政策的基礎上,探索創新、積極破解新形勢下農村戶籍管理的現實問題,有效保障了搬遷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影響。

二、創新推行“黨建+”社會治理“真人網”,打造安定和諧的善治鄉村。

要想讓搬遷群眾安心有質量的社區新生活,就必須順應群眾期待,推進基層治理中心轉移。白河縣以五治融合(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為總領,四體聯動(鎮黨委、社區黨支部、黨員、群眾)為依托,三色管理(紅黃綠)為手段,雙線服務(線上、線下)為路徑,培養一批后備干部為目標“54321”的思路,創新開展“黨建+”社會治理“真人網”,精心打造“真人路上跑、事在網上辦”農村社區治理快速反應平臺,進一步升級“居住簿”管理制度,創新“一核多元”的基層治理新模式。
一是堅持黨建引領、成立搬遷社區。按照“整村劃轉、整村劃分、分村組建、撤組成立”四種模式,成立搬遷社區。首先,采取“單設、聯合、掛靠”方式設置社區黨組織。對1000戶以上且具備條件的,單獨成立黨組織;1000戶以下且具備條件的,掛靠于鄰近村(社區)黨組織。同時,調整設立自治組織和群團組織。對1000戶以上相對獨立的搬遷安置區,單獨設立居民委員會;300—1000戶的,與鄰近村(社區)聯合設立自治單元。全縣156個集中安置區單獨和聯合設立社區16個,140個按掛靠融入,撤并28個村民小組、新增6個居民小組。全縣累計設立25個農村社區、11個城鎮社區、4個城市社區。
二是整合資源要素、統一組建網格。由縣委政法委牽頭,整合組織、民政、衛健等部門原來的網格化管理工作。以50-100戶為基本單元,重新劃分網格,從村(社區)到縣建立網格員、網格長、網格片長、網格總長、總網格長五級網格管理體系,實現“多網合一”。屬于搬遷戶的同時建立戶籍所在地、居住地、務工地三重網格。一級網格員整合護林、護路、護水員和脫貧公益專崗,平均每個社區增加8名兼職人員,當好“信息員”;二級網格長由村干部或外出務工能人擔任,當好“初調員”;三級網格片長由聯村領導或包村干部擔任,當好“調解員”;四級網格總長由鎮黨委書記擔任,當好“化解員”;五級總網格長由縣委、縣政府領導擔任,當好“終結員”。
三是融入智慧治理,線上線下一體。升級過去創新的“網格黨支部”,研究開發“黨建+”社會治理“真人網”大數據平臺,接入公安系統“白河縣移民搬遷信息管理系統”。網格員定期深入到群眾家中開展工作,掌握社情民意,調處矛盾糾紛,通過手機平臺上報有關情況。平臺除開設置督查預警、限時辦理等功能,還與“居住簿”相對應,設置合療申報、低保辦理、臨時救助、補貼查詢等服務事項。下級網格上報的事項,如在7天內得不到上級網格處理,縣鎮兩級管理中心自動發出預警督辦。建立“紅、黃、綠”三色管理辦法,紅戶管理矛盾突出、信訪老戶、重點穩控對象,黃戶管理社區矯正人員、嚴重精神障礙肇事肇禍對象、刑釋人員等特殊群眾和信訪矛盾初步化解的對象,其他戶納入綠戶管理。實行有情必知、有疑必解、有事必幫“三有三必”群眾工作法,強化司法、行政、道德“三力聯調”作用,真正壓實一級網格員作用,確保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包h建+”社會治理“真人網”整合了基層一線網格員,下沉了重心,增加了社區、村組干部“人”的力量,把搬遷群眾兩地管理職責從線下搬到線上,改變了過去僅靠傳統科技手段來管理服務群眾。


三、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切實提升社區搬遷治理融入度。

針對群眾反映搬進城鎮社區后,衛生生活方式不習慣、大型物件沒有地方放、紅白喜事沒有地方過、什么都要錢收入沒保證等等,白河縣在搬遷社區創新開展“三問、三解、三精準”活動(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效于民,解民憂、解民困、解民疑,人崗精準對接促就業、服務精準對應促融入、權益精準保障促落實),為解決這一問題找到了路徑。
一是圍繞增收發展“三業”。按照產業、就業、創業“三業并舉”要求,一個社區配套建設一個現代農業園區、一個新社區工廠、一個專業合作社。鼓勵搬遷群眾流轉入股山林、土地,盤活現有農房,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規模發展光皮木瓜、富硒茶葉、油用牡丹、生態養殖等適銷對路的特色富民產業,鼓勵外出群眾返鄉創業帶動就業,變搬遷群眾為產業工人,確保每一個有勞動能力的家庭至少都有一項穩定的增收產業、有一人能夠穩定就業,逐步能致富。
二是配套補齊基礎短板。每個大型社區配建“一個社區服務中心、一個文化活動廣場、一所小學、一個幼兒園、一個社區衛生室、一支管理服務機構、一個便民超市、一條公交線路”,集鎮安置區還配建一個農貿市場、一個停車場。今年還將按照“一館二站三中心”要求,每個社區配套建設一個紅白理事館,一個文明實踐站、微型消防站,組建一個物業服務中心、就業服務中心和兒童托管中心。有的農村社區還在房前屋后流轉土地,創新“我在社區有塊地”“黨支部為我劃塊田”等方式,建立小菜園和養殖圈舍,幫助老百姓解決吃菜、喂豬、養雞等日常問題。
三是建設特色搬遷小鎮。結合鄉村振興,融入基層治理,按照“提精神、聚活力、蓄文化、上品位”的思路,每個鎮選擇一個基礎好的社區進行示范。如:倉上天寶就突出石坎水平梯地,以“大地藝術、梯彩天寶”為主題,構朳東坡就圍繞旅游產業發展,以“千年銀杏、神奇東坡”為主題,冷水鎮三院就結合油用牡丹產業,以“牡丹競秀、幸福三院”進行打造,留住“煙火味”,讓群眾記住“鄉愁”,使之成為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的試點示范。


相關推薦